辯論是最好的換位練習

最近在看內地綜藝節目《奇葩說》(一檔辯論節目),聽到一位叫梁秋陽的辯手感悟自己對於辯論節目的思考和自省,想與大家分享。這位辯手已經打辯論10年,但參加辯論節目很快被淘汰了,他並不是沒有輸出精彩的觀點和優秀的表達,可是為何觀眾不買賬?

以往他認為辯論就是邏輯+內容+觀點+表達,但辯論節目和辯論比賽最大的不同在於,節目是有觀眾的,辯手的去留取決於觀眾的投票。他第一次參加辯論節目忽視了最重要的因素——觀眾,觀眾能夠共鳴的點是什麼?是那些精緻的觀點嗎?是听起來毫無破綻的邏輯嗎?不僅如此,更是我們每個人在遇到類似情形時,會產生的那些相似的情緒和感受。

會辯論的人,都是能說會道的人。梁秋陽從更高的角度,去反思擅长表達者可以擔負的責任。表達者的使命,僅僅是講清楚道理,說明白觀點嗎?其實表達者可以從更高的角度,以一種深刻的同理心,去為那些不善表達的人,講出他們內心的感受,講出他們的委屈、掙扎、痛苦、絕望,讓他們真正被人看見。

梁秋陽說“關注聽眾喜歡什麼,讓我感覺‘我’變小了,我變得不重要了”。因為他跳脫了1P(自我)的小圈圈,將他人納入了“我們”範疇,當“我”置於“我們”之中,“我”就變小了,因為我們看過更大的世界,我們知道原本困擾我們,看似比天大的個人煩惱,原來不過是头顶一片烏雲投下的陰影罷了。(Leila)